嘉定,是上海西部集汽車貿易、研發、制造、物流、服務、文化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汽車產業基地。截至2018年12月,汽車產業占嘉定全口徑產值近四分之三,拉動全口徑增速2.5個百分點。在2018年車企產銷下滑、全國汽車產業遭受“寒冬”時,得益于精準把控與提前布局,嘉定汽車產業“經嚴寒而未凋”。同時,嘉定聚焦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突破,依靠研發提振創新,推進政策、大數據平臺等配套設施,加快探索電動汽車分時租賃等汽車后市場領域商業模式創新,在城市運行中實現技術落地。
研發:空間、技術、人才、資金集聚創新高地
2018年1-11月,嘉定區汽車產業銷售3616.4億元,同比增長4.3%;汽車產業(制造業)產值4120.2億元,同比增長3.4%。增幅較同期略有放緩,但在全國汽車產銷雙降的背景下,嘉定汽車產業(制造業)經受住了“嚴寒”,以利潤總額443.0億元(2018年1-10月)保持同比2.3%的小幅增長。早在傳統燃油車產銷還未“遇冷”時,嘉定便未雨綢繆、提前布局,以研發創新呼喚“春暖”。
2018年10月,上汽大眾首個新能源汽車工廠在嘉定開工,總投資170億元,2020年建成后將投產多款基于大眾新一代純電動MEB平臺的電動車。2018年2月,蔚來汽車整車基地選址嘉定外岡鎮,規劃土地約800畝?!都味▍^關于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指出,以整車帶動核心零部件企業集聚,形成完整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海國際汽車城集團相關負責人認為,嘉定正以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為突破口,在技術研發、智能制造、汽車服務、示范應用謀求領先。
2018年2月補貼退坡實錘落地,“雙積分政策”4月接踵而至,新能源汽車“洗牌”序幕拉開,低端產能加速淘汰,“加強研發”成為業界共識。坐落于上海國際汽車城的“汽車·創新港”是國內首個專注于汽車產業的創新園區。在這里,上汽-阿里、蔚來汽車、賓尼法利納、保時捷工程等近100家整車、零部件、純電動車、智能網聯關鍵技術研發企業和創業團隊夜以繼日,原始創新和科技創新方興未艾。
汽車產業是典型的規模經濟,關聯產業多、配套環節多、產業鏈長、技術及資本密集。長三角一體化助力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成形,嘉定區內的創新“小鏈條”或引發更大范圍的協同。據不完全統計,上汽集團在長三角區域共有200家企業和生產基地,計劃在長三角構建以上海為龍頭的協同創新體系。無獨有偶,蔚來汽車也在合肥、南京、昆山等地建造工廠,其創始人李斌認為,得益于完備的產業、市場基礎和高端人才,長三角將成為智能電動汽車的世界級創新中心。
上海國際汽車城“汽車·創新港”園區
要實現從“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轉型,除了重視企業內部研發,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也不容忽視。嘉定區內高校、科研院所共79個公共服務平臺向企業開放,提供優質的技術對接、產品試驗、檢驗測試等服務。2018年2月,安亭·環同濟創智城·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園揭牌,以上燃動力為首的一批氫能科研機構、燃料電池相關企業首批入駐。園區聯合同濟大學、中國工程院等科研力量,探索建立氫能燃料產學研供應鏈。
2018年10月,《2018年嘉定區重點技術改造專項資金項目》公布,12個項目中3個與汽車技術改造相關。 空間、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在政策指引下向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聚,嘉定緊抓機遇,產業研發高地初具雛形。
配套:開放測試道路、搭建技術平臺
2018年,“開放”成了中國車市的另一個關鍵詞。放開外資股比限制、降低進口車關稅,中國汽車市場進一步開放。繼2018年4月首個國家級自動駕駛路測文件發布后,上海、北京、重慶多地開放自動駕駛路測,截至年底已有12城之多,“開放”程度領先美歐日。
各地紛紛放開路測時,嘉定完善相關配套,最先讓自動駕駛汽車“駛出實驗室”。2018年3月1日,嘉定區博園路、北安德路兩段共5.6公里道路成為上海第一階段智能網聯汽車開放測試道路,全國首批智能網聯汽車開放道路測試號牌同日發放。僅半年,9月在原來的基礎上新開放5.5公里,乘用車自動駕駛技術開放測試道路再進一步。
“如果大家在嘉定的馬路上,看到有些駕駛員雙手完全離開方向盤,請不要驚訝,這是合法和安全的?!闭缂味▍^委書記章曦所說,智能網聯汽車開放測試道路讓嘉定成了全國第一個可以在公共道路上進行無人駕駛測試的城區。當然開放測試道路不只一聲令下、政策放開這么簡單。當前技術還無法實現單靠車載攝像頭識別紅綠燈信息,于是嘉定對開放測試道路的紅綠燈等設施進行改造,讓車企將更多時間精力放在車輛本身的技術改造。一位無人駕駛研發項目技術負責人稱,“開放測試讓人興奮,有時為了收集數據,團隊會凌晨4、5點去測試,大家卻毫無怨言,充滿工作熱情”。據了解,除了開放測試道路,嘉定的國家智能網聯汽車試點示范區封閉測試區內還有200個智能駕駛測試場景,測試能力齊全、技術水平先進,廣受車企和科技公司好評。
嘉定區委書記章曦宣布智能網聯汽車第一批道路測試車輛正式發車
除了設施配套,嘉定還試水“新能源汽車+大數據平臺”,為車企提供“技術配套”。上海市新能源汽車公共數據采集與監測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數據中心”)是一家民間非贏利組織,與車企合作,利用車載裝置進行實時數據采集,形成靜態和動態數據庫。平臺目前已接入20多萬輛新能源汽車。據數據中心副主任丁曉華介紹,在保證車主個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平臺對數據深度分析,為政府和企業決策提供參考。對新能源整車廠來說,數據可用于產品改進、研發、銷售和服務;對電池故障監控能幫助新能源電池企業降低維修成本,提高運營效率。待技術成熟時,平臺還可預警,避免安全事故發生。
上海市新能源汽車公共數據采集與監測研究中心
落地:技術創新融入城市運行 汽車文化觸手可及
不止步于產業發展,嘉定推進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真正落地, 融入城市運行 “血液”。2018年9月27日,上海首條氫燃料電池公交線路在嘉定上線運營,該線路車型采用以燃料電池系統為主、動力電池為輔的雙動力源,是完全“零排放、零污染”的新能源車輛。充氫5分鐘,氫燃料電動公交續駛路程可長達560公里。嘉定新能源公共交通的另一“代表”——純電動“驛動大巴車”更在進博會“大放異彩”,向世界展示“上海服務”。作為EVZONE電動汽車國際示范區的創新案例展示,200多輛“驛動大巴車”往返會場和酒店,以“無晚點、零投訴、車輛上座率高達95%”的成績,讓代表團、記者和市民切實體驗到互聯網定制化客運服務的便利。
公交車線路固定不方便?一輛“分時租賃”EVCARD滿足個人定制化出行需求。誕生于上海國際汽車城的共享新能源汽車EVCARD近來引領出行新潮流。截至2018年12月底,EVCARD注冊用戶已突破400萬人次,運營網點約1.3萬個,是上海的又一張綠色出行名片。更神奇的是,使用者將來還可以用手機遙控EVCARD等新能源車駛入車庫,停在特殊車位自動充電,在汽車·創新港“星辰計劃”應用場景展示發布會上,智能代客泊車、無人化自主充電等場景演示引起觀看者陣陣驚呼。雖然相關技術量產還需時日,只是聽到“自主泊車+自動充電+分時租賃”模式就足以引發人們對未來智能共享出行“最后一公里”的暢想。
上海嘉定區江橋加氫站內一臺氫氣加注機
此外,嘉定城市文化也具有鮮明的汽車產業特色:F1年年轟鳴,CAS改裝車展人氣飆升,汽車博覽公園里的科普巡游車隊在歡呼聲中駛過,長三角新能源汽車試乘試駕活動“e路向前”……不斷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培育人車城市的和諧發展,“汽車嘉定”的內涵進一步豐富。對市民來說,智能網聯、無人駕駛、新能源不只是一個個名詞,而是一座座不起眼卻精巧的加氫站、光儲充電站等沿途設備,是一次乘坐燃料電池公交的便利,是一次駕駛EVCARD出行的神奇體驗,是身邊實實在在的感受。
嘉定曾因汽車而興、因汽車而名。如今,在汽車行業增速拐點臨近之際,嘉定在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領域提前布局,搶占先機,從研發、配套、落地三方面,助推產業轉型。根據規劃,到2020年,嘉定力爭實現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產業規模400億元以上,汽車智能化力爭實現產值500億元。通過技術創新引領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更新城市文化,嘉定在構建人與車、車與城和諧關系的問題上,交上了一份自己的答卷。(楊子華)